(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要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每天池边检查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看到有鱼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即可能是鱼的健康有问题。要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药物选择要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二要合理用药预防。遇刮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并向水中泼洒抗应激、稳定水质的药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黄芪多糖粉、三黄散(水产用)等中成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每投喂10—15天,停1个月后再投喂。不得采用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等方式预防鱼病,破坏水质稳定,降低鱼体免疫力。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在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在早上、中午、夜晚时段,以及强降雨和低气压天气时开启增氧机,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3.贝类
(1)稚贝中间培育期间措施。夏季是牡蛎疱疹病毒病、弧菌病和派琴虫病等贝类疫病的高发期,要密切关注池塘培育稚贝的病原携带情况、加强池塘生物安保管控措施,对病害相关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密集监测。例如,蚶类、牡蛎和扇贝的牡蛎疱疹病毒病发生的温度阈值分别为12℃、15℃和20℃,派琴虫的暴发一般出现在盐度高于25‰的海区。为了避免育苗车间成为疫病传播源,引入稚贝前,针对稚贝携带牡蛎疱疹病毒、鲍疱疹病毒、派琴虫和绝对致病性弧菌等病原与健康状况进行检疫。
(2)贝类养成期间措施。一是做好养殖系统疫病风险评估。各养殖业户根据养成海区、滩涂或池塘的地理区位、建设条件、往年流行病学数据等,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所在养殖区域的潜在风险点,及其病原在养殖系统中引入、传播与滞留等过程中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采取消毒、加强管理等防控措施,提高养成率。二是加强水质监测。根据当地水体理化性质特性,选择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水温、溶氧、pH、氨氮和盐度)定期检测,记录在案。如果对水质有怀疑,每周采集500ml养殖用水,-20℃冷冻,备查。三是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注重养殖生产过程管理,做好养殖生产关键数据的记录、整理和保存,加强生产管理体系和配套建设,引入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贝类养成率和生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