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滩涂养殖贝类生产管理。一是选择适宜的播苗海区。一般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滩面要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沙泥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沙泥质为主,沙的含量一般应在60%以上,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为确保种苗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蛏埕和滩面翻松,以利于种苗潜入地表。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此外,苗种播放前应清除玉螺、蛇鳗、海鲇和蟹类等敌害生物。二是做好滩涂底质改良,减少疫病发生。夏季播苗前,应通过翻耕、整平和压沙等物理改良手段,并配合底质微生态修复与调控技术,减少有害病原菌,提高滩涂的通透性,优化滩涂养殖环境,使滩涂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三是选择合适的播苗技术。滩涂贝播苗一般采用水播和干播两种技术,水播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因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使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宜过长。播种技术的选择、播苗密度和数量的确定要考虑到水域中的饵料和滩涂的质地结构,以及其他贝类的资源量。同时,还应根据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而定。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则密度小一些。
2.池塘养殖贝类生产管理。一是做好气候灾害及其预防。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预报,科学分析气象灾害对池塘贝类养殖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开展池塘堤坝、进排水渠道、增氧机等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加盖池塘网盖或围栏设施;对于地势较低洼处的池塘养殖区,增挖进排水沟道,保持进排水畅通;对增氧、排水设备保养进行维护,配备应急供电机组,准备防灾物资;加强巡视,每天早晚巡视池塘,查看池塘状态,移除杂物。二是做好敌害生物灾害及其预防。每日监测池塘水体温度和盐度,并及时调整至养殖品种生长最适温度、盐度;监测池塘水质、水色、溶解氧,池水透明度以30—40cm为佳;进水口布设单层或多层0.3—0.4mm孔径过滤网,及时清理网上杂物,保持进排水路通畅。三是做好疫病灾害及其预防。放苗前应对旧池底质修复、改良,包括清淤、排干水后晒池、翻耕整埕等,减小底泥中硫化物的毒性;根据混养生物习性更改、调整池底地貌;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全池消毒杀菌。